传承河东文化,弘扬伯乐精神。5月6日下午15时,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征松应邀来运城学院,于“道德讲堂”为师生作了题为“虞坂古道与伯乐文化”的精彩讲座。
周教授从伯乐相马故事的背景、本事、重要影响、对伯乐相马的认识和评价、伯乐相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五个方面对虞坂古盐道及伯乐文化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和解读,引用了《左传》、《史记》、《韩非子?说林下》、《列子?说符》、《战国策》等大量史学资料,并配发了亲身考察的图片资料,展现了这条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人工古道及由此产生的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随着历史画卷的层层展开,师生们对“以虞坂盐道为依托,以伯乐相马为本事,以当地传说和文人学士的诗文为内容,盐池、盐道、千里马、伯乐相互交织”的伯乐文化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周教授在讲到对伯乐相马的实际意义时强调:伯乐相马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和个别的事件,而是有目的、有标准、有准备的。周教授同时也指出了伯乐文化的历史局限和弊端。
之后,周教授立足河东文化,针对当前虞坂古道日益沉睡的现状,提出了开发以运城盐池、虞坂古道、虞城张店、傅说故里、茅津渡口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文化线路,认为该线路景点独特,内涵丰富,依托大城市,对开发、弘扬河东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讲座结束后,校园记者对周教授进行了简单采访。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如何通过伯乐相马的故事指导自身时,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当今社会所提供的众多平台,更多地锻炼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希望大家都能担当伯乐相马的角色,涌现出更多的伯乐、更多的千里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大军。”